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认识和把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若干维度

    作者严冰

    日期:2019/12/24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差不多刚好五年以前,我在深圳参加了“2015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高峰论坛”及奥鹏教育的年会。到今天,退休刚好四年之后,我又有机会参加此次在厦门举行的“2019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高峰论坛”及奥鹏教育年会,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样我就可以说:我没有缺席过奥鹏教育自成立以来的任何一次年会以及同期举行的所有论坛。
    在五年以前举行的那次高峰论坛以及年会的小结发言当中,我主要从五个方面解读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图变”:
    第一,“图变”是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和认识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和作用,冲破旧的观念和形成新的共识的过程。
    第二,“图变”是主动适应社会教育需求和各类社会成员学习需求变化,实现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战略转型的过程。
    第三,“图变”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持续推进和深化改革,研究和解决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所涉及的较深层次问题的过程。
    第四,“图变”是通过多个主体的协同创新,重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乃至整个远程教育“价值链”和“生态圈”的过程。
    第五,“图变”是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自身建设,形成、提升和显现与其承担的使命相匹配的综合能力的过程。
    非常感谢此次论坛的组织方,给我这样一个从一开始就介入公共服务体系的老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我这次发言既不是前面各位大家那样的学术演讲,也算不上往年那样对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的小结,只是简要讲讲我的一些体会。
    我向来认为,什么时候都不能轻忽了“审时度势”,而“度势”往往比“审时”更加重要。尤其必须对内部和外部发展环境可能和正在出现的各种变化保持特别的敏感。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确定了今天的题目:“认识和把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若干维度”。
     
    认识和把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第一个维度是现代教育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而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首先就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我想这是我们现在认识和把握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第一个维度。
    张尧学院士今天上午讲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前世今生,特别是前面的发展过程,并谈及对后面的发展期望。
    我们以往所熟悉的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当中应运而生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最初叫现代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体系,其主要任务是给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展远程教育,主要是学历补偿继续教育,提供社会化的支持服务。我们现在更有必要从构建服务全面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维度,重新认识公共服务体系。若非如此,便是重演“刻舟求剑”的故事了,所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今天好多专家都谈到了长期以来在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发展中可能形成的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及其影响。正像他们所指出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它的构建意味着中国教育必将发生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其中有两个关键:一个是结构性的调整,一个是价值观的变化。
    谈及结构性的调整,我曾经多次援引国外学者的观点,建立终身学习的体系,不是在现行教育制度顶部加上成人和继续教育,而是国家在整个教育制度发展途径上一次根本性的结构调整,最重要的则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或者通常所说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现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和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价值取向有关系。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认知,总体上还是比较滞后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在中国要想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对于学校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开放远程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领域有可能在许多方面率先进行创新探索,并且有所突破。这些都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主战场。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和地位,公共服务体系内部和外部的发展环境,显然都将出现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变化。现代教育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未来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基本格局,甚至可以进一步说:有可能成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即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现代教育体系”这个维度上,可以得出这么几个初步判断:
    其一,公共服务体系是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发展,对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可能产生多方面直接与间接的作用。现在我们谈论的,很大程度上主要还只是“潜能”或者潜在作用。
    其二,教育价值链和生态圈的重构不可避免。教育体系新的组织结构包括未来学校的形态,将长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学校教育,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目前,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实际上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在新的教育价值链和生态圈中重新定位,不断进行创新探索。
    其三,教育体系改革首要目标是构建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亲密关系。尽管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我们应该可以预见的是:公共服务体系长期以来与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之间的依附关系,将会逐步发生变化。公共服务体系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将会逐步增强。
    其四,现代教育体系变革将是一个持续推进和深化改革的过程。国外学者很早就指出,各类教育体系对于变化几乎与生俱来的抗拒将长期存在。这就意味着,制约公共服务体系生存和发展那些较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可能迎刃而解,所以还要打“持久战”、“攻坚战”,以及做好直面各种挫折和失败的准备。
       
    认识和把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第二个维度是信息技术应用。
    今天多位专家都讲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教育发展的革命性的影响,其中特别提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关于“互联网+”,大家也谈得比较多。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则为社会服务,并为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由此,则形成了我们认识和把握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又一个重要维度。2019年12月6号,国家七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更加明确地提出要“促进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助力新动能成长”,具体的内容包括“以数字化转型扩大社会服务资源供给”,“以网络化融合实现社会服务均衡普惠”,“以智能化创新提高社会服务供给质量”,“以多元化供给激发社会服务市场活力”,“以协同化举措优化社会服务发展环境”­——这些都是公共服务体系今后必须进行创新探索的课题。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断言: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互联网+教育的许多关键目标,将是通过教育服务业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得以实现的?在被称为“终身学习里程碑”的著作《学会生存》里有一段话:“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信息技术的价值和应用只有在教育体系发生足够的变化之后,才有可能充分显现出来。当然,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也能强有力地推动教育变革,有效地促使教育体系逐步发生变化。那么,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应该也能提供很多新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同时恐怕也不能否认,公共服务体系也有可能成为阻碍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教育体系的因素。
    当前,我们还有必要特别关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今天,英国牛津大学Michael Wooldridge教授和我国西安交通大学郑庆华副校长的主题演讲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19年5月,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联合举行了一次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主题为“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在这次会议通过的成果文件《北京共识》中特别指出,人工智能服务于提供全民终生学习机会,其中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这三类学习也是对学习类型的基本分类。《北京共识》提出要“采用人工智能平台和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等关键技术构建可支持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综合型终身学习体系,同时尊重学习者的能动性。开发人工智能在促进灵活的终身学习途径以及学习结果累积、认证、发证和转移方面的潜力”。人工智能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的作用,无疑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不过,可能有点煞风景的是,我很想重提我曾经多次提到过的“技术迷思”与“概念炒作”等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戏码有很大概率会重新上演,对此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
    现代教育服务业和我们公共服务体系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可能是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文化相匹配的技术文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当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聚焦于“学习”,聚焦于学习者的学习。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满足社会成员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别化的终身需求,帮助学习者达成或实现有价值、有质量、有效果、有价值的学习,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让这样的学习真正发生和达成。
    无论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变幻出多少种花样,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始终“咬定”学习不放松,提供学习者所需要的服务。我坚持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可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环境;二是学习资源;三是学习知识,包括学科和非学科的全过程的知识;四是学习评价,当然也包括学习成果的累积、承认、认证和转移。
       
    认识和把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第三个维度是市场运行逻辑。
    当初启动公共服务体系试点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包括八个字: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公服体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和矛盾可能都与市场运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是,也正是由于坚持了这八个字的指导思想,公共服务体系才被认为可能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体制机制层面取得的最具突破性的进展。这也是今天北京专升本大学陈丽教授的视频发言中谈到的看法。
    我写了一篇题为《市场逻辑》的短文,其中提到,“无论基于何种立场和见解,或者基于何种关切和诉求,市场逻辑恐怕都是远程教育发展中难以回避的探索和研究课题。或者还可以说,远程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不少问题,都可能与轻忽其中的市场逻辑有关”,而“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这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现在仍然有必要进一步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市场运作“脱敏”,并更加理直气壮地将市场逻辑作为认识和把握未来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维度。
    世界银行根据服务的属性,倾向于采用“两分法”将公共政策范畴的服务分为公共服务和非公共服务两类,并认为政府在服务提供方面有三种干预工具,即:监管、付费和直接提供。这三种工具分别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市场。我们国家多采取“三分法”,也就是将公共服务又再分为基本和非基本两类,这样一共分为三类: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以及非公共服务。作为私人产品的非公共服务以及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非基本公共服务自然要遵循市场逻辑。作为纯公共产品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将越来越多由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来实现,这里面同样存在市场逻辑。今天下午西安交大郑庆华副校长的主题发言当中也特别提到知识服务的供给侧改革问题。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关注其中的市场逻辑,这里面涉及很多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教育服务业走向开放是个必然趋势,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更重要的还是要培育要素市场,依靠市场力量发展,以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国家七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要“针对社会服务公益属性强、市场回报低、质量难评估、隐性门槛高等特点,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多元化供给机制,促进多领域跨界融合发展,提升市场主体盈利能力和空间,有效激发社会服务市场活力”,其中包括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网络课程、社会化教育培训产品按照相应规定和程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育在线辅导等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新模式”,等等。诸如此类的意见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发展,应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
    以往我们谈及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有一个说法叫“双轮驱动”,即需求驱动和技术驱动。后来我又增加了一个“资本驱动”。认识和把握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不能不关注资本在这个领域纵横捭阖可能造成的复杂效应。一提到市场逻辑,大家都很容易想到企业的终极诉求是追求利润、实现利益最大化。然而,2019年,181位美国大企业的CEO集体签署了名为《公司的目的》的宣言,并在8月19日的《纽约时报》上整版刊发。在这一宣言中,这些CEO们集体发声:“企业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代表股东利益,而应该更重视履行企业对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由此可见,现代企业要实现的目标维度更多了。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很早之前就从社会信仰和人性的角度看待组织和管理,提出:“左手管理,注重组织的有效性,右手信仰,强调组织的正确使命,两者平衡的组织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福祉。企业绝不能仅仅是利润最大化的工具”。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有本书叫《市场的逻辑》,其中归纳了市场的基本逻辑:“如果一个人(机构)想获得幸福,他首先必须使别人(别的机构)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这里面不仅仅包含我们通常说的社会责任。这几年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叫“受人尊敬的企业”。奥鹏赵总今天也讲到,奥鹏要做“受人尊重的企业”。什么叫受人尊重的企业?怎么样才能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谁来判定这个企业是不是受人尊重的?这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不仅奥鹏教育,很多企业以此作为企业愿景。由于所有服务相关企业所注定具有的特性,所有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都能成为真正受人尊敬的企业。关于企业的运营逻辑,这是我特别想补充的一点。
     
    认识和把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第四个维度是行业发展规律。
    以往,我们更多是在企业的层面考虑问题,而不太有行业的意识。2007年3月,我国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之后,我开始特别关注现代教育服务业作为一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在那之前还有一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其第七专题“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中就明确提出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服务体系中的五大应用之一,把发展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服务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点目标。而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中提出,“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而在“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部分又进一步“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那么,从行业的角度,或者更具体地说,在现代教育服务业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和把握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现在看应该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几年我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作为综合专家组的组长参与组织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标准的审定,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必须去研究行业分类。根据我们国家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可分为97个大类,教育是其中的第83个大类,又分为6个中类: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辅助及其他教育。我们通常理解的教育服务业包括公共服务体系,似乎很难归类,勉强可以归入其中的“教育辅助服务”。但是我认为,这个行业的分类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发展,会逐步发生变化。
    当然现代教育服务业涵盖面很广,或者还有狭义和广义的不同理解。作为一个行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涉及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不管怎么说,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兴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是个趋势。我们必须更多地从行业的角度和立场,而不仅仅是习惯性地从某个规划、某个工程、某个项目,甚至某个企业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公共服务体系的生存和发展。
    按照行业生命周期理论,行业发展通常可以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行业,我个人认为总体而言可能还处于幼稚期,或者说处于幼稚期和成长期之间,因而不能够摆脱这个时期所必然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问题,从行业成长周期的角度去看,一点都不奇怪。这里面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首先是行业价值链和生态圈的构建,具体包括行业的业态、行业的性质、行业的标准、行业的分工以及产业结构。另外,教育服务业也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像跨行业或所谓跨界,行业竞争机制,行业合作机制,行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等。不少企业的发展愿景是要成为领军企业,然而,没有行业,哪来的领军企业?没有行业,就不是领军而是孤军。这个领军企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首先应该是在行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来的或者形成的。现代教育服务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公共服务体系是必须成为协同创新的主宰。公共服务体系应该特别重视发挥和协调“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善于利用市场化手段或者通过市场化的路径,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示范彼此间人材、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七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当中,强调“培育社会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服务市场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促进社会服务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平台和行业垂直平台。支持互联网企业基于技术优势搭建社会服务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服务机构向平台化拓展转型,培育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平台企业。创新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社会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各类平台有效链接服务主体和用户,加强产业链条延展协作,实现服务无缝对接。”,《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各地区和相关市场主体开展平台经济创新、服务产品创新、产业链协同创新、跨领域融合创新,打造一批‘互联网+社会服务’示范平台”。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要不要、能不能打造这样的平台?
     
    认识和把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第五个维度是社会生活方式。
    在著名的《数字化生存》这本书引入中国后的二十多年里,人们讨论比较多的是信息技术还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生活的世界,如何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创造更好的数字化生活。的确,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合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各位专家在本次论坛的主题发言中提到,现在人人都应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看来也将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本来也可以在“信息技术应用维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以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并不只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当然从社会发展的理论上讲,有一个“技术决定论”,还有一个“制度决定论”和一个“文化决定论”,在此不再一一展开。尽管信息技术起了非常大的重要作用,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很显然不只是信息技术在起作用。我们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发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在教育领域突出表现为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这对人民生活方式包括学习生活的影响恐怕也是巨大的。所谓生活方式的定义,比较规范的表述是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
    在这里,如果要把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作为终身学习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可能有必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终身学习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出过三个著名的研究报告,其一是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其二是1996年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其三是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三份报告对于我们研究未来教育发展,包括终身学习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2005年,联合国启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2005-2014十年计划”。该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把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到学习的各个方面,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建设一个全民的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公正的社会。其基本思想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可能从教育中学习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这些是可持续的未来发展和积极的社会变革所需要的。
    终身学习特别强调学习和生活的有机结合,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活动贯穿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和生命历程。包括我们今天的学习科学也强调研究各种场景下的学习,其中不仅包括学校课堂里的学习,也包括发生在家里的以及发生在工作场所同事之间的非正式学习。那么,公共服务体系怎样才能适应作为生活方式的终身学习的需求变化,包括人们对于各种社会化教育服务的需求变化?这里,公共服务题不只是被动地满足需求,而且更应该主动去研究和发现需求,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甚至还有可能要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需求。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市场逻辑的维度讲,其实这也就是发现、培育和引领市场的问题。不妨设想一下,当我们所说的公共服务体系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方式的时候,将会出现怎样的发展动能和发展前景?
    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构建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文化,有没有可能做出独特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难以替代的贡献?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要求我们公共服务体系在今后的探索与发展过程中积淀更多的文化底蕴。对于奥鹏这样的教育服务企业更应该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在这次论坛上,赵敏总经理代表奥鹏发布了一个从1.0走向2.0的跨越式宣言。这一跨越的意义不亚于奥鹏从无到有的创办。但显然,奥鹏要想实现1.0到2.0的超越,会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大的勇气,更具创造性的探索,更有韧性的努力,表现出更多的责任担当,更需要在当前的社会中,在这个充满浮躁和喧嚣的领域里,尽可能地保持足够的定力。
     
    以上是我参与此次论坛的一些体会,供各位同仁,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研究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问题时参考,我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和众位同仁、各位朋友共同探讨。谢谢大家!
     (本文系作者在“2019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高峰论坛”上的小结。) 
    作者严冰